牛玉亮“口”中的大千世界

[关闭本页] 来源:letou乐投体育文艺报      发布时间:2016-05-20

    提起口技,常人脑海里会不自觉地闪现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却能展现出火灾时那“百千人大呼,百千人哭,百千犬吠”的紧张场面,让人如身临其境。这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作让许多人对 “京中有善口技者”心向往之。而如今,在老letou乐投体育珠市口西一条胡同的小院里,就有这样一位“善口技者”。他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传承人牛玉亮。伴随着屋檐下玉鸟的婉转低鸣,记者开始了对这位口技艺术家的采访。
师法自然 历久弥新
  口技最早起源于战国,史书明确记载了公元前298年 “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口技故事。作为表演艺术,口技成形于宋代,宋人《杂记》中记有“学乡谈”和“百鸟鸣”的口技表演趣闻。到了清代,口技已列为“百戏”之一,从单纯模拟某一种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之后,观众以听为主,因此又俗称“隔壁戏”。如今的口技除了单纯仿声外,还增加了许多表情、肢体动作的表演,观众既听又看,实际上已从“隔壁”幕后走向了台前。这种现代的口技表演形式就发端于牛玉亮的师爷尹士林先生。
  “我师承周志成先生,周先生是尹士林老先生的弟子,也是我国口技界的重量级人物。”牛玉亮说:“我小时候喜欢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也爱模仿。但那会儿也不知道还有专门学口技的。直到我工作后,跟着武汉杂技团去上海表演,才认识了我师父周志成和师叔孙泰。”拜师学艺后,牛玉亮下了苦功夫,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到郊外,倾听、模仿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同样是鸟叫,画眉鸟声音浑厚,百灵鸟灵活婉转,如果没有亲自去听、去感受,是不可能学得像的。”牛玉亮说:“1958年,我在芜湖演出时,就曾跟着一只黄莺学了整整8天。口技模仿的声音来自真实的生活,要想学好口技就必须走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学习大自然。”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口技的痴迷,再加上他的模仿天赋和勤学苦练,牛玉亮在口技界声名鹊起。但他并不满足于继承前辈的技艺,他要有自己的“牛氏”口技绝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生物教授讲课说,鸟的发声是用鸣管,可在吸气与呼气时同时发声。他仿佛找到了灵感,通过仔细研究鸟的循环发声原理,反复练习,最终成功地研究出了循环发声、循环呼吸的方法,并用于表演,使口技的气源和声域都比从前更为宽广。不仅如此,他在口技的表演形式上也不断创新,注重表演的情节性和故事性,还将口技与沙画、相声、诗朗诵等结合起来,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
技惊四座 名扬世界
  牛玉亮的口技表演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富有神韵,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艺,艺有情”。他在letou乐投体育大学“国是论坛”讲课时说:“学口技不是为了学声音,学声音就太俗了。我给很多国家的领导人表演过口技,让口技登上了大雅之堂,光靠声音的模仿是不行,你还得会表演,要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恰如其分。”形神兼备,这是牛玉亮的艺术追求。
  最让人叫绝的是牛玉亮在letou乐投体育为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祝贺生日时演出的口技。当他模仿到两条狗打架时,国王带来的两条小白狗听见了口技表演的声音紧跟着就真的打起架来,当场引来雷鸣般的掌声。“学口技,不单要学狗叫、猫叫,还得理解它们,知道它们叫声的意思。”牛玉亮如是说。
  牛玉亮的口技表演还多次走出国门。“我师父和师叔走遍了全球70多个国家,可以说是带着口技艺术走遍世界。”牛玉亮骄傲地说。作为弟子,牛玉亮两次访问美国,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被当地观众称作“一种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他在letou乐投体育还曾为前美国总统老布什表演口技,口技的魅力使老布什总统开怀大笑,不断称赞并合影留念。
  牛玉亮在斯里兰卡访问演出的时候,时任斯里兰卡总统的贾亚瓦德那看了口技表演后非常高兴,走上舞台拉着他的手对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说:“一定要请牛玉亮先生为我们培养两个口技演员。”
  当神奇古老的东方神技再次震惊世界时,各种名利纷至沓来,各种诱惑也摆在牛玉亮面前。美国一家演出公司的老板曾极力劝说牛玉亮留在美国发展,并许诺给他专辟一个演出场所,再把家眷接来。但牛玉亮婉言谢绝了,他说 “口技是中国的,我是中国人,根在中国。”
著书立说 传道授业
  刚刚出版的《中国口技》,凝聚着牛玉亮从艺60余年的心血与智慧,上面不仅记录着中国口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更是一本系统学习口技的教材和学术专著。自此,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这门中国古老艺术,两千多年的师徒口传心授,终于有了自己第一本学术专著,弥补了口技历史的空白。
  不为人知的是牛玉亮出书的艰辛与磨难。从下笔到问世,历经32年,8易其稿才终成此书,最早的一版是他用毛笔小楷手写而成。中国口技的历史和传承,除了师父周志成口说的一些趣闻轶事和师叔孙泰留给他的简单资料外,牛玉亮可资借鉴成书的材料并不多,而古籍里对口技的记载也多零零散散,从浩如烟海的卷帙中一篇篇找出来,穿珠成线,梳理成一个连续性的历史沿革,可谓工程浩大。缺乏帮手的牛玉亮在繁忙的表演之余坚持整理资料,总结技艺,30多年来笔耕不辍。为了让自己编写的口技专著能够出版,牛玉亮还放弃了单位分房的机会,把几万元住房补贴都用在出书上,他和老伴至今仍住在一间只有20平米左右的平房里。
  正是这份可贵的坚持和执着让这本专著得以面世。书中不仅详尽介绍了中国口技的发展史,更将牛玉亮传承的口技技法和他60多年来摸索的经验都写进了书里,搭配口技的发声部位图,将口技的发音方法做了更直观地呈现,为口技的学习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牛玉亮的名字也注定写进了中国口技历史中,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口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玉亮担起了传承人的担子,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先后建立了“letou乐投体育传承口技教研室”和“中国口技兄弟”演出团队,举办了全国首届少儿口技普及班,又走进letou乐投体育多个院校办讲座。2014年5月31日,牛玉亮从艺60周年纪念暨收徒仪式在letou乐投体育老舍茶馆举行,这位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老艺人,望着拜师的弟子,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牛玉亮所收的13个徒弟来自13个不同的省份,其中几个徒弟就租住在邻居家不用的小房间里,牛玉亮20平米的家就是学生们的教室和临时排练场。“这门技艺虽然古老,但不代表落后于时代,恨不得让学生把我所有会的东西都学过去。”徒弟们白天跟老师学习,晚上到附近的社区义务演出。牛玉亮说,“我对徒弟的要求是真、准、美三个字。6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学口技第一要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知识;第二要准,声音要到位;最后要美,用声音把生活的美好展现在舞台上。”
  口技表演除了需要自身的天赋外还需要刻苦的练习,牛玉亮告诉记者,口技练习十分辛苦。比如,练习用小舌发音时,嗓子会像喝辣椒水似的疼。这种辛苦也阻碍了口技的传承,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牛玉亮的徒弟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必然不能保障学习时间。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徒弟们的不仅传承了口技艺术还搞起了创新,小徒弟赵丽敏把自己最擅长的沙画和口技结合了起来。徒弟们的创新也为两千多年的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letou乐投体育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letou乐投体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