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根 与经典同行
——房山区文联主席史长义(著名作家凸凹)做客薆来小院纪实

[关闭本页] 来源:房山区文联      发布时间:2016-11-11

  凸凹寄语:薆莱小院聚集着一群真正热爱文化的人,他们祟尚精神,喂养灵魂,从容阅世,笑看人生,成为庭院文化的建设者、引领者。凸凹先生深受感动,急切踏访,真诚放言,以示敬意。不期被整理成文,让人惭愧。但惭愧之余,对文学更生敬畏,遂暗下决心,潜行不止!

 

  “文字是一切圣物之中最珍贵者,它使文明在人世间行走,却免受时间的剥蚀。”

 ——选自凸凹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  

   

  近日,房山区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史长义(凸凹)先生做客薆来小院,以“读书与写作”为题与文学爱好者进行深度交流。房山统战部原部长张静惠,区文联原秘书长、薆来小院荣誉院长赵思敬及夫人张丽娇,区文联秘书长徐成凤,西潞街道宣传部长郝爽,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燕山古体诗名家盘旭华、栗景鸿、张寿江、李克新,星城二里读写小组成员,letou乐投体育理工大新烛读写社成员及众多怀揣文学梦想、热爱读书与写作的书友文友齐聚薆来,与目前国内创作最活跃的实力派作家之一凸凹老师零距离交流,共享这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史长义与大家交流
史长义与大家交流

  史长义(凸凹)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letou乐投体育市文联理事、letou乐投体育作家协会理事、letou乐投体育评论家协会理事、letou乐投体育作协签约作家、《散文选刊》散文排行榜评审专家,现任房山区文联主席、区政协委员,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近30部,出版和发表作品逾60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欢喜佛》、《正经人家》、《永无宁日》等8部,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风声在耳》、《无言的爱情》、《书性与人性》、《书卷的灵光》、《游丝无轨》、《两个人的风景》、《故乡永在》等12部,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和评论集多部,另发表有中篇小说《禀性》《字戒》和短篇小说《断指》《淘金》等50余篇。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其中,长篇小说《玄武》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letou乐投体育市纪念建国65周年优秀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大猫》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提名奖,散文《感觉汪曾祺》获第二届江曾祺文学奖奖金、《天赐厚福》获第二届“四小名旦”全国青年文学奖特别奖、《呃,有一个女孩》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奖、《布鞋》获《中国作家》优秀散文奖、《四爷》获第三届全国报纸副刊文艺作品一等奖,短篇不说《飞蝗》获国务院救灾委员会灾异题材征文一等奖,文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获letou乐投体育市文艺评论优秀奖。被letou乐投体育市委列入“首都文艺人才百人工程”,是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文艺批评家,被评论界誉为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letou乐投体育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家。

  交流活动开始前,众文友按照薆来小院活动流程,在小院志愿者任琳的领读下,诵读《诗经》小雅之《鹿鸣》篇及鸿雁之《鹤鸣》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等方面,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薆来小院作为一个文化小院,以文化为根,以传承、普及传统文化为己任,每期活动都会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力争将文化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凸凹欣然与大家齐声诵读,并就诵读内容与意义进行了探讨。他说,诵读使文化有了仪式感,会使人对文化产生敬重和畏惧之心,使得文化更加神圣。他说,追求文化是自身的需求,文化有养心的作用。在物欲横流、人心失衡的当今社会,必须要有一批有灵魂、有信念的人,才能支撑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心里有阳光则处处阳光,自己的内心强大了就不会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懂诗书,将人生寄托于古典文化,以心灵从容为根本来阅世、做人,就能成为社会正能量,就能使社会稳定,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文化人是高尚的,是善良和真诚的,是社会文明的种子。文化人要有担当,有使命感,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人的书生情怀,就是主观自觉讲奉献、讲奉献不求回报的伟大情怀,是以国家、百姓为重,不计自身得失的大格局。有了书生情怀,则能聚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会使人内心强大,就能活得阳光、幸福、快乐,活得内心不卑微。凸凹谦虚地说,他对薆来小院倾慕已久,可谓是“寤寐求之”,他是来小院“学习”的,也希望成为小院的“行走”或者“院士”。最新一期《燕都》杂志发表了长达4页介绍小院的文章,今天来到小院,他感觉比文章中写得更亲切,更吸引人。

  接下来,凸凹谈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他认为读书有以下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读书有浸透之功。读书学习后未必马上能用,是个熏陶的过程,知识逐渐积累,到了一定的时间才起作用。凸凹在新作《我的工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大处,在于不起眼的小处——在时间的深处,一切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之功。”他在讲座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令大家倍感亲切:这就像腌咸菜,盐分是在不知不觉间慢慢浸透的。只要你长期阅读,阅读肯定对你产生作用。

  凸凹说,他是大山里的孩子,环境非常闭塞,每天看到的就是山里的小道和柿子树,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凸凹小时候,他的父亲订阅了报纸,但是父亲不爱看报,而他却成了报纸的忠实读者,天天看报,爱不释手。从报刊上,凸凹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精彩,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去!

  据他讲述:上初一的时候,学校里要写“反潮流”的儿歌,然后送到广播台播发。当时,他们校长天天听着别的学校选送的稿件,犯了愁,学校里没人能写啊!凸凹得知校长的难处后,连夜写了10多首儿歌,第二天交给了校长,让校长大吃一惊,原来学生里面有高人!此后的一星期里,校长听着广播台播发本校学生创作的儿歌,心里别提多自豪了。后来凸凹考上了农学院,学习建设大棚、种菜、种花,有时候还赤脚踩大粪,天天与土地打交道。他边学习农业知识,边自己订阅了《诗刊》、《星星》等杂志,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读书学习。毕业后,凸凹分配到良乡,成了一名蔬菜技术员,负责下乡指导农民种植蔬菜,他负责的蔬菜多达1700亩。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下乡,和农民打成一片,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深得群众的喜爱,农村蔬菜种植在他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当正沿着一名农业科学家的道路健康成长时,世事难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菜地不再种菜,而是种上了高楼大厦!菜地没有了,他学的农业技术就没了用武之地,他感到前途渺茫,该怎么办呢?此时的凸凹,由于长期的阅读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维。他阅读一些报刊时,发现好多作品质量不高,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于是,他一晚上写了两页纸篇幅的一篇小小说,第二天投稿,一周后《letou乐投体育日报》刊发了。喜悦之余,他再接再厉,又写了小说《风波》,投稿后不久报纸又发表了。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正是长时间的阅读浸透,培养了他扎实的文学素养,使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读书有通透之功。读书教会人要用理性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并不是非白即黑的,而是多种颜色的混沌状态。艺术写生活时要真实可信,把符合人物性格的伦理赋予笔下的人物。阅读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弥补你认知的空白。凸凹说,《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集干练和毒辣于一身,《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有时候表现的无能但却是一位智者,而《巴黎圣母院》里的阿吉婆,则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性格。通过读书,就会知道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使人有通透之感,对写作极有好处。

  三是读书有穿透之功。人生仅仅百年,活动空间不过几十公里,但是通过阅读,人就可以通古今,知天下。人生的高度和宽度,要靠读书来拓展。读书是继承前人,读古文就成为古人,读他人之书就成为他人。小说创作要靠想象,作者的直接经验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间接经验。莫言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他在《红高粱》中的战争描写,是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写的。

  凸凹讲了一件他创作《古松林》的趣事。据他说,他在《古松林》中,描写了鸟鸣、蝉鸣之美,也描写了松林的幽静。投稿时,年轻编辑对凸凹说:《古松林》虽然写得很美,但是主题陈腐。凸凹不解,年轻编辑便朗诵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让凸凹觉得自己《古松林》抒发的感情,古人已经准确生动地抒发过了,顿感自己诗词方面知之不多,十分惭愧。

  谈完读书之后,活动进入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纷纷提出困扰自己的问题,请凸凹指点迷津。

  问题一:如果小说里的时间跨度很大,如何过渡?(李小杰)

  凸凹:建议可从老年写起,如果情节需要,采用倒叙的方式闪回到青年时期,这样的过渡就很自然了。

  问题二:新手想写小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尹继伟)

  凸凹:想写小说的人,一定是爱讲故事的人。新手写小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容易上手的来写,先易后难。上手快就好,不要拘泥于形式。写作是不拘文体的,文体无高低,要看用哪种文体表达更为合适。

  问题三:读哪些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杨雪梅、朱惠芳)

  凸凹:首先,中国的古典诗文一定要读,古典诗文使人广博,是大智慧,要精读,应该下功夫去背诵;其次,外国名著也要多读,要读有难度的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再次,少读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精品太少;第四是写作之前,最好读点儿水平不高的“破书”,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问题四:如何读书?要不要做笔记?(冯立华)

  凸凹:古典诗文阅读要慢,一定要做笔记,经典名著也应该做一些经典片段摘录。每逢读到经典书,我就要求自己写读后感,写随笔。读杂志则可以随便翻翻,不必做笔记。当代文学作品也不要做笔记,可以把精彩的段落划线标记出来备查。

  问题五:《以经典的名义》中,您对外国名著的精髓有好多精确的提炼,如何提炼外国名著的主题?(张丽娇)

  凸凹:我读名著有写随笔的习惯,后来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了个人意志,开始有意识的创作。读书引发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把自己融入书中特定的场景,然后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么一来,读书笔记就集读书、思考、体验于一身,具有了复合品质。

  问题六:您是如何写小说?(王志芳)

  凸凹:主题先行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好的办法,围绕主题设置人物。主题是线,细节是珠,用线把珠串起来,才能成书。创作《玉碎》时,我给主人公写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两条线,表达了城市的可怕和农村的可爱,为农村生活唱挽歌,捍卫没落的农业文明,这也算是我的“乡愁”吧。

  问题七:我想根据自己家族的往事写一部小说,涉及几代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没有思路,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任琳)

  凸凹:在每代人物中,选取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作为线索,把主要事件串起来,人物之间可以用家谱有机的连接起来。写作时要照应社会背景,用事件去验证时代。

  薆来小院“行走”栗景鸿老师为助兴本次活动,特意带来了自己收藏的凸凹作品与大家分享,张寿江老师也带了珍藏多年的《收藏春秋》报送给大家,其中还有张老师1997年的文章《再识凸凹》,两位老师让大家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之人,真正的收藏家。

  凸凹对薆来小院给予了较高评价与肯定。他说,薆来小院已经成为房山区著名的文化品牌了,是文化的星火、文化的旗帜和火炬,对于民间庭院文化、楼宇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文化应该有新的增长点,薆来小院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居民自发的、有计划地、常态的文化活动,可谓捅破了一片天,在全房山区都有引领作用。如果薆来小院这种文化活动方式,能够在全区推广,则可以支撑房山民间文化的繁荣,使房山文化更有底蕴。

  为支持薆来小院,凸凹特赠小院《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全十卷)》五套、《房山民间文学》、《贾岛新评》、《周口店遗址通览》、《殷之光朗诵诗选》等书籍,真正把文化送下乡,送进村,送到了大众手中。

 

  薆:读作ài,基本字义为:隐蔽貌;隐蔽;草木茂盛貌;通“馤”,香气浓重的意思。

  薆来小院得名缘由——一是取音,薆与爱同音,希望大家“爱小院,爱来小院,爱来常来”。二是薆与艾同音,薆来小院的薆之音,取自院主之一艾行知女士的“艾”音。

  薆来小院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个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一个读书、学画、练字、制印、弹琴、做陶艺、学知识、涨姿势、交朋友、甚至是发呆的好去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您想来,您爱来,就常来吧!


分享到: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letou乐投体育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letou乐投体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