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势力

[关闭本页] 来源:      作者:作者:窦海军 发布时间:2009-03-13

窦海军
    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于京郊,曾就职于机务段、广告公司、杂志社、电视台……现为作家出版社编辑。先后发表过摄影、影视、文学等方面的理论、评论文章及经济方面的文章约100万字。

    文艺批评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表现于很多方面。将诸多表现进行简单化、概括,其最终表现,不妨归结为批评的效力不够。影响批评效力的因素又很多,我们同样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首先是文艺批评的自身质量。这是内因。质量不好自然就没人愿意看,影响力就小,批评的效力就低。假如批评的质量不错,就肯定会效力很高吗?也不一定,就像质量好的产品不一定就有好的卖价、好的市场一样。批评的效力,还受到传播力度等外因的影响。
    纵观人类艺术史,高效力的文艺批评,往往是批评与强大势力相结合的结果,而不借助强大势力的力量,批评的质量再好,其效力也总是要大打折扣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批评所借助的势力也是不一样的。诸如,神权、君权、贵族势力、资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势力是资本,其高效力的文艺批评借助的最主要力量,无疑是资本。具体地说,就是财团、制片商、出版商、画商等。这些“商”,是文艺领域的资本持有者和操作者。
    就中国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文艺批评是完全被党这个最强大的势力所掌控的。不管这个历史阶段文艺批评的性质如何,其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效力还是很高的。市场经济的今天,情形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强大势力除了党政,资本的势力也不可小看。甚至可以说,党政的势力和资本的势力,构成了当今中国的最根本的两大势力。而文艺批评若想获得高效力,必然要考虑与这两大势力的关系问题。反过来,这两大势力为了自己在文艺方面的利益,也要考虑自己与文艺批评的关系。
    那么当下文艺批评与这两大势力的关系怎么样呢?无疑是比较生涩的。党政虽然放松了一点对文艺批评的控制,但同时也减小了对批评的支持。由于目前中国资本领域的文化感较差,基本上还处于“野蛮资本时代”,所以资本与文艺批评的关系,也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那种成熟程度。两大势力与批评关系的生涩,首先直接影响了批评的效力。因为效力低,又影响了批评家的创作热情及人们的从业热情,最终影响到批评的自身质量。这是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恶性循环。
    当然了,批评与势力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批评变成势力的奴隶,这样没有独立性、没有骨气的批评,基本上不具备批评的意义。正常的结合,应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平等的、高境界的结合。广义地讲,一篇批评文章是在否定一个强大资本支持的文艺作品,都算是批评与势力结合的一种形式。比如否定电影《无极》的批评文章,便是这样的。大资本支持的文艺作品大都社会影响力大,那么围绕着热点的批评,自然也就容易借东风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这样,不管是在行内还是在广大受众中,都会提高批评的效力。
    批评与强大势力如何具体结合,发达国家的状况可以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艺术史上,也有很多正反经验可以借鉴。
    好了,如果我们承认批评的自身质量以及批评与强大势力的关系,是影响批评效力的两大因素,那么就不妨同时从这两方面入手,有步骤地作一些具体工作,以提高批评的效力。
    首先要研究一下什么样的批评才算是好的产品。这不只是批评家的课题,更不能让批评家来定标准。相反,批评家要走下自建的神坛,将自己当成一个忠诚、敬业的服务生。那些出色的批评家的所谓权威,应该是被他多年优良服务质量所证明的实力和信誉,而不应是批评圈子内的资历或虚名。
    至于如何与势力结合以加大传播的力度,这个问题更不是批评家们的能力所能完全涵盖的,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学者的意见可能也很重要。就此可组建个团队,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总之,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的作品针对性、社会实用性更强一些,受众也更广泛一些,所以批评比理论更需要考虑需求和市场。不考虑,批评就难逃前途暗淡、举步维艰的命运,并会陷入萎缩、腐朽的恶性循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艺批评要抵制铜臭,但批评自身的生产和传播,恐怕也要讲点市场规律吧。
    批评与文艺,自然是关系到文艺繁荣的重要话题,然而中国文艺的最根本的命题,则是“文艺创作与自由空间”。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都好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很难根本解决。我们在这里可以不具体探讨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问题,却不能不提及这个问题。如果不提,我们便会怀疑他的立场、水平,甚至怀疑他的气节、人格。


分享到:

联系电话:(010)66048572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letou乐投体育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95号 邮编:100031
版权所有:letou乐投体育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2013-2020 未经授权严禁复制或镜像